配资查询114 经历血与火洗礼的宋太祖,拒绝迷信武力,最终建立文武失调的宋朝_赵匡胤_曹彬_将领
公元927年,宋太祖赵匡胤出生于五代十国时期一个军人世家。出生于五代十国这个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绝非什么幸事。年轻的赵匡胤不曾想过自己能够建立一个帝国,甚至对战争也十分厌烦,一度寓居在一座寺庙里度日。或许,在乱世中平安地活下去才是他最朴素的愿望。
直到21岁时,赵匡胤才在别人劝说下投军。他似乎是天生的军事家,一入行伍便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近三十年南征北战,他经历无数残酷战役、血腥厮杀,从一名小兵成长为一个王朝的帝王。经过血与火洗礼的赵匡胤,洞悉了人性的复杂与邪恶,深入反思五代十国连年军阀混战对社会破坏和对百姓残酷统治的弊端。他没有像之前那些军阀一样迷信武力,而是令人惊讶地选择了一条重文抑武的国策,为宋朝重塑社会伦理构架,建立一个稳定、富裕的国家奠定了基础。然而这条国策,是赵匡胤在经历惨痛教训之后才确立的。
展开剩余88%这要从平定后蜀说起。赵匡胤十分注重“战争文明”,他向属下那些大将们强调四条军令:军纪严明,安民为先,宽待俘虏,不嗜杀戮。但长达半个多世纪血腥杀伐形成的军阀恶习,岂是几条命令就能轻易扭转的?很快将领们就将这道命令抛之脑后,并不出意外地给了赵匡胤制造了一场大麻烦。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赵匡胤命王全斌统率两路大军伐蜀。次年正月,宋军便已大败蜀军,占据蜀地。攻灭蜀国后,王全斌有意无意地忘却了赵匡胤的叮嘱,率领众将领饮酒作乐,放纵部下肆无忌惮地掳掠、杀俘。宋军的残暴引起蜀人激烈反抗,原蜀国各地百姓纷纷起义。宋军攻下蜀国只用了66天,平定蜀国的再次叛乱却足足用了两年。赵匡胤对此事十分生气,给予王全斌等大批将领降职等处分。
开宝七年(974年)九月,曹彬奉命攻打南唐。临行前,赵匡胤
反复向他交代,不求急攻,一定要减少伤亡和破坏。曹彬十分坚决贯彻了这一要求,围困金陵长达一年多时间,尽可能地先收心再降服,能不攻打就不攻打。最终南唐之地只花了很小代价就攻了下来,没有被战火破坏的南唐之地很快成为宋朝经济最富裕的地方之一。
对于灭掉的这些国家君王们,赵匡胤一个也不曾杀害,统统给予妥善安置。同时,他采取“杯酒释兵权”“强干弱枝”等手段和改革兵制、
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等策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这些举措很快医治了从晚唐到五代十国近二百年的战争创伤,使新兴的宋朝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此外赵匡胤还留下“太祖誓碑”,提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一系列重文抑武政策,为整个宋王朝坚持重文抑武奠定了基调。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对于赵匡胤来说,任用文士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像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然而他不曾料到子孙后世对这一政策的过分坚持和依赖,却使宋朝成为一个文武失调的王朝。
这其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赵匡胤明知大将潘美的军事才能远在曹彬之上,却故意令曹彬为伐唐主帅,潘美为副帅。并且当着潘美的面,交给曹彬一把尚方宝剑,还有一个密封的信封。他冷然对曹彬说,信封里面是一些处罚条令,若有人违反军纪,无需上报,可按条令直接斩之。这明显意有所指啊,吓得潘美拜别时两腿抖做一团,差点走不了路。曹彬将这道御令通传全军,出征途中宋军无人敢违纪。等两人出征归来,曹彬将信封呈还时,赵匡胤当面将信封拆开,却见里面只是一张白纸,未写一字。这便是著名的“一张白纸震慑十万大军”的故事。赵匡胤以高超的驭人术把这些将领玩弄于股掌之中,再也没有人敢像五代十国时期的军头一样肆意行事。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方式造成的恶果也很明显,将领们在军队中毫无权威,“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间接导致宋军军事指挥体制梗塞严重,作战时将领喊的声嘶力竭,下面的官兵跑的比兔子还快。
宋太祖生前只统一了南方,虽然也曾率军三次亲征北汉,但并未成功便猝然去世。宋太宗赵光义倒是更加雄心勃勃,在平定北汉之后又决然出兵伐辽。但这位帝王的军事才能实在配不上他的雄心,连战连败的战绩让他丧失了收复燕云之地的信心。我们以为这只是历史的偶然,毕竟一个经济如此富裕、文化如此灿烂的王朝,怎么可能连一位雄心壮志、奋发有为的帝王都没有。然而历史真的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宋太宗的高粱河惨败竟然只是开始。之后太祖、太宗的子孙后世们一个比一个更加不堪,他们沉迷于锦衣玉食的奢靡生活之中,流连于赋诗作画的艺术天地之内,从来没有把统一大业放在心里。
到了南宋,开国之帝宋高宗赵构,从称帝之日就把放弃中原、南渡避战、偏安一隅作为“矢志不移”的方略,从未想过要收复失地。尤其是公元1141年,为了和金人达成和议,不惜杀掉大将岳飞讨好金人。最终
南宋以称臣赔款,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为代价,签定了《绍兴和议》。高宗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与主和派亲信大臣日日宴席以为庆贺。老将张浚连上五十封奏折反对议和,换来的是一纸流放诏书。当时太学有一人名张伯麟,路过宦官家时看里面张灯结彩、欢歌艳舞,愤怒地取笔在白墙上写下一行字:夫差,尔忘勾践杀汝父乎?高宗、秦桧闻之大怒,令人将张伯麟下狱,严刑拷打得体无完肤,之后流放吉阳军。直到宋孝宗时期,秦桧死后,张伯麟才被放回。此外,高宗还杀掉呼吁抗金的太学陈东、进士欧阳澈。他违背了“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一祖训,却坚持了重文抑武这一策略。
以“莫须有”罪名处死枢密副使岳飞的悲剧,在宋朝并非个例。北宋仁宗朝大将狄青,功勋卓著,世所罕见之名将,因功得以执掌枢密院。文官们千方百计打压狄青,不仅要求免去他的职务,还勒令狄青自杀。仁宗不忍心,说道:“狄青乃忠臣。”宰相文彦博一句话便堵死了仁宗的嘴:“太祖岂非世宗忠臣?”狄青最终被降职远调,文官们依然不曾放过他,每隔一旬便派特使“亲切”问候,并令他折腰回话。狄青实在无法忍受这种羞辱,半年后便悲愤而死。南宋初期西军主将曲端,骁勇善战,多次与金兵血战,名将吴阶、刘琦皆为其部下。后来,曲端因违令被收入大狱,烧铁为汁,从嘴里灌进去活活烫死。武将即便有罪,可依律诛杀,何苦如此酷虐?著名词人辛弃疾,23岁参加义军抗金,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26岁千里南下归宋,不想此后竟被束之高阁,不予重用。还遭日日猜忌,26年里被调动达37次,只能拍断栏杆,空叹“男儿到死心如铁……”诸如此类对武将百般刁难、苛刻打压的事例,在宋史上数不胜数。
帝王无心,将士们再多的热血也只能在凄风冷雨中慢慢冷却。千百年来,我们总结宋朝的历史教训,无非两条:宋朝文化、经济上的成功得益于思想宽松;宋朝军事上的失败,最大弊端在于文武失调。
然而近年来许多人、许多文章对宋朝一味媾和、称臣纳贡等事实避而不谈,却热捧其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把宋朝称为“史上第一黄金时代”,甚至被西夏分疆裂土、连战连败的宋仁宗,也被捧为“千古一帝”,种种是非颠倒,匪夷所思。
其实这种论调并非国人首创,而是来自西方。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他所著的《亚洲史》中说,宋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亚洲历史上“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这两位历史学家的话曾被许多国人奉为圭臬,却忽视了他们隐藏的其他目的。尤其是墨菲,他在书中还有一系列危害极大的论断:“中国在宋朝的惊人兴旺,与它放弃建立较大帝国的野心又很大关系……”“宋王朝明智地专心于长城以南汉族中国人居留的高生产力核心地域,甚至用礼物签订一项停战协定,承认异族对北京地区的控制……这些协定并不造成实质损失……”如果你完整地了解了他们这些论断的详细内容,便会明白他们其实是在别有用心地鼓吹中国分裂论。
为了支撑吹捧宋朝的一系列论调,有人煞有其事地宣扬“宋朝GDP占世界四分之三”,甚至有人精心算了一笔账:北宋给辽国的岁币摊到每个百姓身上只有一个烧饼钱,每人每年少吃一个烧饼便能换来和平,何乐而不为呢?此类种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但这些人对宋朝存在的问题却视而不见。一个最基本事实是宋在和辽、金、西夏签订协议,缴纳岁币之后,依然不得不维持着极其庞大的军队。
太祖立国之初仅有军队十多万人,太宗时期有军队四十余万人。真宗、仁宗两朝先后和辽国、西夏缔结条约,缴纳岁币,但军队数量不但不曾减少,反而急剧增长,仁宗朝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二十多万人。北宋的国防压力,没有因为缴纳岁币而得到丝毫减轻。辽国还曾多次威胁南下,北宋一度不得不增加岁币讨好辽国。金国则更加过分,在收取巨额岁币、燕京租费,以及其他各种勒索物资之后,依旧悍然撕毁和议,两次南下,并最终灭亡了北宋。这是对“岁币买和平”策略最大的讽刺。
任何时侯
,活在一个繁荣昌盛、何宴清平、止戈为武的时代,都是百姓朴素而永恒的梦想。但
纵观宋朝的这些史实,岁币何曾真正带来过和平?反而是军队人数不断增加、岁币金额不断增长,造成百姓负担日益沉重。两宋三百年,民变起义多达四百多次,难道百姓真的只是因为少吃了一个烧饼而造反吗?倘若果真如此,陆游就不会在《诉衷情》中无奈写下:“胡末灭,鬓先秋,泪空流。”李清照更是满腔悲愤疾呼“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司马法·仁本》曾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之前在《我国历史上汉代、唐代、清代三大盛世浅析》一文中曾阐述过一个朝代是否算得上盛世,最基本要符合四个条件:政治清明,制度完善,统一强盛,百姓安居。以此为准,那个“暖风吹的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洲”的宋朝,绝非一个能够得高分的王朝。有力不知使,有民不知恤,有兵不知战,宋王朝就像一个自缚双手的巨人,一次次心甘情愿地下跪,引颈就戮。那些繁华无比却在战火中被焚毁的城池,那些被埋葬在瓦砾中的百姓尸骨,都为文武失调的宋朝,在史书上留下屈辱的一页。不知道当初定下以文抑武国策的宋太祖,泉下有知,会不会感到一丝懊悔?
历史并不如烟,它如一位温念君子,一手持书,举手投足之间皆是精彩;一手舞剑,划开天幕,留下血与火、开拓与奋进的故事。我是赵子晟,终南山下读书人,长安城中一书生。喜欢配资查询114,就加个关注吧!
发布于:天津市